轴承配合的方式有哪些?
轴承配合方式主要依据轴与轴承内圈、轴承外圈与轴承座之间的松紧程度(即公差带关系)划分,核心分为间隙配合、过渡配合、过盈配合三大类,具体适用场景和特点如下:
一、间隙配合(动配合)
定义:轴的实际尺寸小于轴承内圈的实际尺寸(内圈与轴),或轴承外圈的实际尺寸小于轴承座孔的实际尺寸(外圈与座孔),装配后存在一定间隙。
特点:零件间可相对移动或转动,装配轻松,能补偿热膨胀产生的尺寸变化。
适用场景:
瓦房店轴承外圈与轴承座的配合(如电机、泵类设备中,外圈需随温度升高自由膨胀,避免卡死);
承受轴向力较小、需轴向游动的场合(如机床主轴的游动端轴承)。
二、过渡配合(半动配合)
定义:轴与内圈、外圈与座孔的实际尺寸可能存在微小间隙或过盈,配合状态介于间隙与过盈之间。
特点:装配时需轻微力(如敲击或加热),既不会松动,也不会因过盈过大导致零件变形。
适用场景:
中等载荷、对定心精度有要求的场合(如减速器齿轮轴与轴承内圈的配合);
需拆卸但又不能松动的连接(如机床传动轴轴承)。
三、过盈配合(静配合)
定义:轴的实际尺寸大于轴承内圈的实际尺寸(内圈与轴),或轴承外圈的实际尺寸大于轴承座孔的实际尺寸(外圈与座孔),装配后存在紧密抱紧力。
特点:需较大装配力(如加热轴承或冷缩轴),可传递较大扭矩和轴向力,零件无相对滑动。
适用场景:
高载荷、高转速场合(如汽车发动机曲轴与轴承内圈的配合,需传递大扭矩);
轴承外圈需固定、不允许游动的场合(如起重机卷筒轴承外圈与座孔的配合)。
配合选择的补充原则
内圈与轴:通常随轴旋转,需传递扭矩,多采用过渡配合或过盈配合(载荷越大,过盈量越大)。
外圈与轴承座:若轴承座固定,外圈多采用间隙配合或过渡配合(便于补偿热膨胀);若外圈需旋转(如车轮轮毂轴承),则用过盈配合。
通过合理选择配合方式,可确保轴承的承载能力、旋转精度和使用寿命,避免松动、卡死或过度磨损等问题。